湖南省教育厅“十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一)基本情况
1)实验目的:开展经典文化导读实验,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夯实文化功底,提升语文学习能力,陶冶少年儿童高雅情操。
2)方法:在不耽误原有课程学习及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利用每天50分钟的时间,诵读经典(学前班采用 “听磁带、跟着读”的形式来帮助幼儿熟悉诵读篇目),《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弟子规》等,不求甚解,但求熟读,以作为儿童长大后终生消化、理解和受益的知识储备和人生智慧储备。
3)对象:湖南益阳中华英才实验学校的全体学生、湖南长沙市沙湖桥小学、湖南长沙市八一路小学中的几个班级、湖南衡阳市珠晖区经典幼儿园
4)考评内容:分别对他们在记忆力、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语文水平、阅读兴趣等四个方面的指标进行了实验前后差异的纵向比较和检验。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经典诵读这种教育活动对于同时提高儿童的识字量、记忆力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促进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育方法。
5)实验效果
完成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各门学科的同时,以“只要求诵读,不强求背诵;只要求熟读,不强求理解”为原则,通过近一个学期的诵读,诵读情况如下:
六年级最多能够背诵全本书,包括《论语》35课、《大学》12课、《中庸》23课,每课以120字计算,背诵量达8400字。学生背诵30课以上的占39.7%,背诵10—30课的占50.8%,也有6名学生背诵课文篇目不足10课,但《论语》部分已经读了多遍。
五年级最多能够背诵《论语》35课、《大学》12课、《中庸》15课,每课以120字计算《老子》40章,每章为50字计算,背诵量达9440字。学生平均进度为《论语》20—22课;
四年级最多能够背诵《论语》35课、《大学》12课、《中庸》6课,每课以120字计算,背诵量达6360字。学生平均进度为《论语》12课多,其中14名学生背诵量不足10课;
三年级最多能够背诵《论语》35课、《大学》12课、《中庸》3课,每课为120字计算,背诵量达6000字。学生平均进度为《论语》15—17课;
二年级最多能够背诵《大学》全部、《老子》20章、12首唐诗,背诵量达3800字,学生平均进度为《大学》9节、《老子》4-6章、部分唐诗;
一年级最多能够背诵《大学》全篇,《老子》2章,背诵量达2000字,学生平均进度为《大学》7-8节、部分唐诗;
学前班30%-40%能够背诵《大学》前5节、唐诗10首左右,一期下来,有1000字左右背诵量,其余学生背诵连贯性不够,只能够背诵部分内容。
(二)据跟踪调查,经典诵读成效具体体现
1)记忆力方面:
学生在记忆力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在反复强化诵读的基础上,学生有意识增强专注程度,锻炼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摸索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开发智慧潜能。突出表现在美术创作、游艺活动、数据理解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创新精神。
每门功课都借助非常生动形象的符号来表示。还有各年级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的黑板报、作文竞赛中学生的奇思妙想……
四年级的同学在学习“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些时,自发编排舞蹈动作来帮助记忆学习,体现了良好的动手、审美、创新能力。
2)思想品德行为习惯:
诵读经典最终落实到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动的转变上。他们的生活、学习、卫生等习惯得到明显改善,讲文明懂礼貌,孝敬师长,对人热情大方。
学生中基础较好的能够理解《论语》等经典中提到的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原则,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学生的涵养、品味逐渐提升,正在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学生普遍都很懂礼貌,讲卫生,很谦和。
学前班3岁半的小朋友李圣善,学了“香九龄,能温席”之后,对妈妈说:“妈妈,我先睡你的床,睡暖和了你在再睡”!
一年级的陈虎、杨涛自制力很差,一堂课安静不了十分钟,说话、下位、打架,时有发生,诵读经典一个多月,他们就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现在他们上课一丝不苟,经典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安静下来了。
“家长反馈单”上95%的家长反映孩子在文明礼貌方面有了很大或者较大的进步,在学习成绩、卫生习惯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仅有10%的家长反映如常。
3)语文水平(包括识字数量、背诵古诗文数量、普通话水平、说话、习作能力等):
4)学生语文水平有了提升,并带动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见附件)
1、识字量:
识字量拓展,因为见多了眼熟,不强调一定会要写会用,而以能认识为标准。
大方版本教材:学前班、一年级基本上不识字,二年级生字约占50%的比例;
高教版本教材:三年级生字占15%,四年级生字占10%,五、六年级生字占5%--8%左右。
2、普通话水平:
在经典诵读时间、语文课,老师都会强调正音,在校时间要求尽量使用普通话交流,营造氛围,普通话水平有显著提高。
其余,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表达能力、演讲、查字典等能力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基本功更为扎实,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自从开展经典教育以来,学校在教学中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发音、识字,并教学生部首查字法,现在许多学生可以借助拼音学习老师没有教过的文章,不认识的字也可以运用部首查字法解决。组词时还会运用经典中的词语比如“修身”。学生写的句子较以前有所进步,并且白话拼音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来看,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了,班上流通的课外书多了,动手能力也逐渐增强,他们可以自己安排工作了,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
3、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激发探求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拓宽自身知识面:
学生对书产生了由衷的热爱之心,要读书、爱读书、学知识是他们的自觉追求。学生的求知欲明显增强,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大为提高,都把课外阅读时间视为一天当中他们最开心的时刻。
综合以上种种,最直接最有力的体现就在学生成绩出现了质的飞跃,从开学到期末,平均分数最多提高了53.8分,最少的也有15.6分,提高平均在30分左右。
三、结论与探讨
(一)结论
通过开展中华文化经典的导读实验,可以达到如下目标:
1、儿童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
2、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
3、识字数量、背诵古诗文数量明显增加,普通话水平、说话、习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4、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激发探求知识的自觉性,拓宽了知识面。
实验提出的以上假设基本成立,关于亲子诵读部分以及幼儿园、小学生坚持三年诵读的情况基于给予时间因素,暂时还无法定论。从严格的科研角度讲,这份实验报告还只是一份本课题的初期数据统计报告。这是因为,第一,由于参加诵读经典文化的儿童在年龄层次上涉及到小学几个年级的学生,从教育上讲,它给儿童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应该是各不一样的。而我们只是对在实验前后的这一年中的被试的4个方面的指标变化作了一个统计和分析。诵读经典文化时间的延长,这些指标发生怎样的变化还需进一步追踪研究;第二,还需要为每个试验班增加对照班,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同步数据对照分析,更增加科学性。
(二)探讨
在开展实验的同时,我们有了计划之外的发现和反思,大致如下:
1)学生背诵能力与年龄无关,背诵经典或者白话文对儿童并没有难易的区别
首先,在这几个实验学校当中,有许多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论语》、《大学》、《中庸》的长篇文章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而这些对于他们目前学识所不能达到的理解能力的年龄阶段,他们并没有感觉艰涩难懂,一一背诵,学前班尤其如此,这又证明了一点,儿童在学习过程的顺序是可以不严格按照传统习字的教育方法来“主动”学习的,他们是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主”地学习。
实验当中发现,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熟练背诵一段文章所需的时间几乎是一样的。所以说在儿童时期,我们应注重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的阅读知识的积累起着直接的影响。
2)经典文化诵读仅仅是经典教育体系的一个部分。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正常的教学秩序为前提,发现它可以融入常规教学,尤其在语文和思想品德教育领域。具体如何和常规教育接轨,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方向。经典诵读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因为经典原典的基础性,它的提高可以提升其他科目的学习和感悟能力,“举一反三”。
诵读经典文化是对学生的各项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更为前瞻开阔的视野来看,经典文化教育不仅仅包括诵读优秀的原典,它更加可以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对语文、品德科目的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美术、舞蹈、武术、书法、发明创造的训练培养等等组成的对学生素质全方位发展提升的系统性教育课题,其教育原理也同于诵读经典文化,在教育的一开始,让孩子直接接受最经典最效能的熏陶教育,他们成长的奠定最具生命力的基础。
附 件:
湖南益阳市中华英才实验学校
入学成绩、期终考试成绩对照表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