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好朋友呢?
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就是朋友为人要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予鼓励,这也是好朋友;友谅就是能宽容、包容的朋友。宽容是一种美德,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一种朋友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有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弊病和缺失。在远不如现代发达的古代社会,一个人想增长见识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广交朋友,从而更加快捷地把间接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也就是友多闻。与此同时还有“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者三友。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可能遇到意外事情的时候会出现冲动行为,这是一种盲目的意气用事,有害无益。友善柔,就是脾气优柔寡断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在犹豫中浪费时间和机遇。友便妄,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就是那种心怀鬼胎、搞阴谋诡计的,不择手段的去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如果一不小心被其利用,我们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我们一辈子所做的所有事情,应该以朋友为坐标去参照的,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可以打开你的世界,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见其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不仅需要有仁有智,还要有主动交朋友的意愿,具备辨别他人的能力。所以真正交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意愿就是我们有仁,那么能力就是我们有智,这是我们一种保障,也是交朋友的底线。好朋友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他的生活里面能看见自己的影子,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镜子,所以我们要尊崇论语中提倡结交平和的、谦逊的、团结他人的朋友,也是对我们自己的考验。
《论语》从不主张结交富豪、有权势的人。因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教养、一种憧憬,提倡可以结交快乐的人。此外论语还告诉我们在交友之中如何把握尊敬的尺度。好朋友是不是就意味着打成一片?也未必,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可能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真正的好朋友一定是有分寸的。这正是孔子所说的:侍于君子有三意,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真正跟一个人交朋友的时候,要有原则,在什么时候说话,说什么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要有分寸。首先是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话了,这是毛躁;其次是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就是话已经说到了就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犹未尽,不跟大家说心里话,会让大家心存隔膜,该说就好好说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第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没眼色。孔子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朋友之间也是有尊敬有顾忌的,在表达自己的意思之前要考虑好说出来合不合适,但是这决不是投其所好,而在于营造一个宽和与友好的交流氛围,让大家都愿意沟通下去。
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朋友之间互相尊敬,好好地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对朋友的态度不要过分,也不要鼓动朋友做过分的事情,这正是孔子2500年前所说的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是让永远得以清明理性、远离危险的人,也是能够鼓励我们坦荡快乐地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