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党建动态 > 详细介绍

感受孔子的温暖与智慧


来源: 作者:刘蓉宝 日期:2011-05-27
今年,参与开展“国学公益讲堂”活动,我重新阅读了《论语》。这本书记录了孔子的人生经历与教学生活片断,借助文字穿越历史尘埃,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其亲切、温暖仍然可感可触。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教育家,《论语》集中展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展示了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态度,呈现了孔子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人生的智慧理解,对学生的平和亲切。美国著名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的鲁国。青年孔子非常关注天下大事,以治理国家为己任。也曾官至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显著。56岁时,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使鲁国内政外交各方面大有起色(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其政治主张的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这种治国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触及影响到统治者的利益,因此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
尽管这样,孔子并不消极遁世、畏难退缩,他曾这样表白自己:“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真正是“人不知而不愠”,“知其不可行而行之”。孔子仕途受挫,便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不被理解,不被接纳,更有甚者还冒了生命危险,可孔子不改其志,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
孔子是一个行动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远大的志向。他就这样一步一步走来。仕途顺畅的时候想着济世救国,贫贱挫折之时,还是想着治国平天下。历尽坎坷却旷达乐观,博学多才而又善良谦逊。在礼坏乐崩的年代里,坚守自己的理想;在野蛮血腥的社会,倡导爱人、爱天下人的理念,并为了弘扬这个理想和理念,“不舍昼夜”,四处奔走,大声疾呼。孔子的这份大爱足以温暖全世界。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打破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通过教育的传承,把理想的实现寄托于后人。他有教无类、爱生如子、因材施教,赢得了众多弟子的尊敬和拥戴。他席前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像一粒粒种子,把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广为传播,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且泽被后世。
《论语》为政篇里有这样一段话: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学生子张想学“干禄”,也就是想做官。孔老夫子是希望弟子们学“仁”学“义”的,子张的表白有违老师的教育目标,用今天的话说,其学习动机不纯。然而,孔子并没有生气,反而传授他一套办法,指导他想要当官拿俸禄,就要多听、多看、多体验,有不懂怀疑的地方就保留着,说话要谨慎,不要讲过分的话。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到讲话少有过错,处世少有后悔,行为上就不会有差错的地方。这样的人去谋生也好,做官也罢,随便干哪一行都可以,谋取禄位赚钱当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态度。子张学习的功利心很强,追求仁义的孔子循循善诱地教他一套做人的真正道理,传授求职的基本要义。他没有疾言厉色地批评子张学习态度不端正,人生价值观不正确,而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语气,指导他慎言、慎行,从一言一行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没有一味说教,没有满堂灌输,没有限制子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子张学到了“干禄”的本领,也学到了为人处世的方法。
《论语》公西华侍坐篇记述了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理想的一场谈话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等人各自畅谈自己的理想志向,孔子最后对他们进行点评。
孔子的课堂是和谐温情的。学生是“侍坐”,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师生促膝座谈,有学生在鼓瑟伴奏,其乐融融。孔子教学时,并非正襟危坐,高高在上,而是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坐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讨论。
孔子和学生们的关系是平等友好的。孔子没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道尊严规矩,他对待学生平易近人,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并不加以限制。曾皙感到犹豫时,孔子鼓励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尽管不是很赞同学生的不同意见也不过是“哂之”——微微一笑而已。在四个学生的观点中,孔子最欣赏曾晳。曾晳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境界令人神往!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我和曾皙的理想是一样的呀!
孔子注重追求宽松、自由的谈话环境,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一种和谐的谈话氛围,在这种情境中用平和亲近的启发式的提问,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让学生畅所欲言,阐述自己的理想志向,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在循循善诱的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治邦理国的志向和能力,而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与理解也在言谈神情中表露无遗。
在《论语》中,我们还能看到,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促弓、颜渊都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表现了高超的教育智慧。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促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关于怎样做一个仁人,孔子对四个不同的学生给出四种不同的答案。因为樊迟的资质比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促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孔子这么做,是因为他非常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他认为,“由也果”(子路果敢),“赐也达”(子贡为人豁达、大度),“求也艺”(再求多才多艺),“柴也愚”(高柴较迟钝),“参也鲁”(曾参较耿直),“师也辟”(子张较偏激)。孔子对学生的态度酷似一位父亲、兄长或老朋友。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他都了如指掌。他说起自己的弟子,如数家珍,亲切之情跃然纸上,师生之情犹如父子之情。情感是人们交往的重要中介。学生首先接受的是你这个人,然后,才是你的观点、道理。而真情是质朴的,不需要华丽辞藻。家长里短、朴素自然的对话,孕育着的感情是至真至美的。孔子也就在这种蕴含真情实意的只言片语中,将人生的智慧、儒家的精神,浸润到每个学生的心田。
《论语》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记录了孔子师生的对话与人生片断,呈现出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生动情境。这是学生们对于作为老师的孔子最深切、也是最亲切的美好记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在感悟与想象之中,复原和亲近孔子平和、智慧的长者形象,感受到温暖、美好的智者风范。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把学习和践行结合起来。我们学习《论语》,不是为了坐而论道,玄思辩难,而是应该领悟经典的精髓,领会圣人的温暖情感和精神本质,把那些朴素、美好的智慧融汇落实到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修炼自己,提升自己。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